黄颡鱼作为一条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特种鱼,这几年在很多区域的养殖规模都增加了不少,还先后有全雄鱼、杂交鱼等品种推陈出新。一个完善的产业,首先要有扎实的群众消费基础,黄颡鱼具备这个要求;其实就是规模养殖要跟得上,黄颡鱼也达到了,而且现在出现了总量过剩的问题;然后就是不断有人进入和退出,有进就有出,有人赚钱有人赔钱,才会陆陆续续有人进进出出。没有那个品种能一直红火,即便是像小龙虾和大闸蟹这样的网红,这两年同样也有养殖规模扩张过猛的隐患,黄颡鱼虽然流通量不小,但终归是一条特种鱼,在市场总消费量上和常规的四大家鱼是没办法相比的,所以一旦规模增加到一定的界限,鱼价下滑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进入春天以后,广东珠三角一带的黄颡鱼价格就持续下滑,现在5.5两头的塘口价格跌到了9块钱出点头,3两多4两多的塘口价格跌到了7块钱左右,短时间鱼价也没有回暖的迹象,因为养殖户还在不断地出鱼。鱼价如此低迷,不少养殖户已经亏本了,为什么还要卖鱼?一方面是因为存塘量确实大了,池塘的负荷大了,不卖鱼也不行,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了,到了六七月份温度更高,池塘出问题的风险更大,珠三角一带养鱼向来密度高,控制不好的话容易出现发病连续死鱼的问题,现在卖鱼价格是不高,至少还能勉强捞回成本;在这样的情况下养殖户还不断卖鱼,也说明了对后市的鱼价没什么信心,“估计后期鱼价不好,继续养下去还要喂饲料,白白增加养殖成本,不如早点卖了”。
这两年珠三角一带黄颡鱼养殖也在慢慢的变化,主要就是品种的增加,以前珠三角一带主要是养殖全雄黄颡鱼,无论在广东省内外市场,全雄鱼都有很强的消费基础。然而随着杂交黄颡鱼在范围的慢慢推广,全雄鱼的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挤压,水产养殖网了解到,杂交鱼相对于全雄鱼来说,现在有发病少、生长快、耐运输等特点,实际上在全雄鱼推广的早期阶段,发病少、生长快的特点也很明显,“可能是这几年种质慢慢退化了,全雄鱼发病也多了,反而是新推广的杂交鱼,在抗病性方面表现的不错”。而耐运输这个特点则是公认的了,去年高温的时候,全雄鱼比杂交鱼价格便宜一些,流通商都不肯下手抓鱼。如今在珠三角地区,全雄鱼虽然还是占主导地位,但来自杂交鱼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。